【20周年院庆系列活动】政管论坛:刘霖副教授主讲“博弈论与因果推断——公共政策研究的两种前沿方法”
为庆祝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成立二十周年,2021年11月12日中午,我院政管论坛邀请了公共政策系副教授刘霖线上举办了题为“博弈论与因果推断:公共政策研究的两种前沿方法”的学术讲座,讲座由行政管理系助理教授杨一主持。
讲座开始,刘霖老师从博弈论与因果推断相关的诺尔贝经济学奖获奖者展开介绍,并指出,博弈论和因果推断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两种重要方法,分别适用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
以中央政府“双减”政策为例,刘霖老师构建了两个学生之间的补课博弈模型进行分析,说明学生都选择补课构成占优策略均衡。所有学生都不补课是一个帕累托更优的状态,符合集体理性,但违背个体理性,不可能通过市场自发调节实现,这为政府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刘霖老师区分了博弈论的四个主要分支,并简要介绍了非合作博弈论的发展历史,博弈论的发展伴随着均衡概念的不断深化。刘老师风趣地将博弈论的要旨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推理均衡为中心,以理性和策略为基本点,即以理性共识为基础求解参与者的策略互为最优反应的均衡状态,必要时增加对信念的约束。
从著名的“辛普森悖论”入手,刘霖老师重点讲解了因果推断思想和方法。所谓因果推断,不是分析“果之因”,而是估计“因之果”,即基于数据估计因果效应,后者定义为实施干预时的潜在结果和不实施干预时的潜在结果之间的差异。刘霖老师认为,关于因果推断的经验研究实际上需要依次回答两个问题:首先,如果能够获得总体的数据(或者取自总体的一个无限容量样本),因果效应能否通过某种方法被正确地估计?这是识别分析要回答的问题。其次,如果因果效应可以识别,那么,如何基于有限样本来估计因果效应?这是统计推断要回答的问题。
刘霖老师简述了因果推断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代表性文献,介绍了潜在结果模型,随后详细阐述了图模型。以图模型为工具,刘霖老师介绍了三类偏差——混淆偏差、过度控制偏差和对撞偏差,并指出,估计因果效应的关键在于消除混淆偏差、避免过度控制偏差和对撞偏差,这样才能正确地从相关性中分离出因果效应。刘霖老师进一步阐述了do演算、后门准则、前门准则和工具变量的思想方法,并指出了因果关系的传递性问题及其与工具变量方法之间的关系。
最后,刘霖老师将因果推断问题概括为“一个标准、两种模型、三类偏差、两项准则和六大方法”。其中“一个标准”为随机化实验;“两种模型”为潜在结果模型和图模型;“三类偏差”为混淆偏差、过度控制偏差和对撞偏差;“两项准则”为前门准则和后门准则;“六大方法”为匹配、回归、断点回归、面板数据和双重差分、工具变量以及合成控制。
本次讲座吸引了线上420多名师生的积极参与,线上研讨氛围浓厚,在最后的讨论环节,刘霖老师对同学们的问题进行了一一回应,讲座圆满结束。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