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政治学家约翰·基恩教授系列学术讲座第二讲在我院举办
2018年5月30日,由我校人文科学研究院主办,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我校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协办的“著名政治学家约翰·基恩教授系列学术讲座”第二讲: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人的境况》(1958) Hannah Arendt’s The Human Condition (1958)在我院207宁肯教室举办,吸引了来自校内外近百名师生参加。讲座由我院助理教授杨一老师主持,。吸引了来自校内外近百名师生参加。
约翰•基恩目前为悉尼大学和柏林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政治学教授。他的研究涉及民主与治理、语言学理论、公共生活中的宗教与世俗化等方面。英国《泰晤士报》将基恩教授评为世界最杰出的政治理论家之一。
作为这一系列的第二讲,基恩教授在本次讲座中聚焦于《人的境况》这部经典著作。他介绍了选取这部经典著作作为本次讲座的背景和原因,详细介绍了这部著作主要的观点和思想,以及这部著作在政治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意义。最后,基恩教授总结道,阿伦特通过三分人的境况(劳动、工作、行动),以及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来四分人的生活(政治生活、交谈或实践的生活、致力于公共政治事务的生活以及行动和言说的生活),在著作的每一章,以混乱且带有诗意的方叙述揭示了现代人面临的切身问题,用一种理想化的民主理念和思维,来警示与抵御集权主义对人的境况的侵蚀。阿伦特对协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的向往,虽具有局限性,但其对当今生活的启示不言而喻,这种宝贵的坚持彰显了自由的力量。
在此书中,汉娜•阿伦特认为,现代性牺牲了“工作”和“政治”,并把“劳动”、“社会”与“无思考”放在更高的位置。她对言说的能力尤其感兴趣,因为这种能力让人类变成了政治动物,或者说公民:政治是对人们在公共空间的连结,在这里人们平等对话、产生共鸣并共同追寻更美好的生活。在结束近一个小时的精彩演讲后,进入提问环节,约翰•基恩教授和与会师生就本次讲座内容展开了深入交流和热烈讨论。我院杨立华教授对阿伦特有关“权力”的定义及其可操作性提出自己的判断,在肯定其著作跨时代意义的基础上,用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的逻辑思维与视角对阿伦特的著作进行了解读。来自我院与外院及外校的学生也纷纷与基恩教授进行了对话,围绕着阿伦特著作中的反现代性、对田园牧歌式古希腊民主的“憧憬”、何为“行动”等话题进行了深度交流。
本次系列讲座一共分为四讲,分别是:卡尔•施密特《政治的概念》(1927)、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1958)、米歇尔·福柯《性史》(1978)、娜迪亚·乌碧娜蒂《代议制民主:原则与谱系》(2006)。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