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周年院庆系列活动】政管论坛:关海庭教授主讲“走现代国家治理的特色之路”
10月19日中午,我院在廖凯原楼207室举办了我院20周年院庆系列讲座“走向现代国家治理的特色之路”,本次讲座邀请了关海庭教授主讲,刘颜俊助理教授主持。本次讲座采用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的形式,我院副院长黄璜副教授、党委副书记句华教授、公共政策系主任杨立华教授、政治学系主任张长东副教授、政治学系张允起副教授、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孙明助理教授、博士生、硕士生等40多名同学现场参与,来自校内外100多名师生在线参与了本次讲座。
报告围绕信仰问题展开,讨论了当代中国信仰体系构建的相关内容。关海庭教授指出,信仰在社会中发挥着精神支柱、责任灵魂、合作前提、前进动力的重要作用。信仰分为宗教信仰和世俗信仰,世俗信仰又分为传统信仰、实用信仰和政治信仰。其中,政治信仰指的是对政治主张和学说的仰慕和崇敬,在当代中国信仰体系的构建中,政治信仰应该是当代中国信仰体系构建的主体内容。
关海庭教授通过对中西社会的比较归纳了中国在信仰方面的特点。他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是理想与现实结合的一元化结构,世俗化程度高,没有浓厚的宗教氛围,道德代替宗教发挥着规范作用。因此,不能以宗教解决中国的信仰问题,而应该以政治信仰为主体,建立“一主多元”的信仰体系。
关海庭教授认为,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用性特征、中国社会的平民化特征和中国人信仰的心理结构构建当代中国的政治信仰。这种政治信仰最终落实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信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信仰是一个体系,包括理想、目标、路线、方针、政策等多方面的内容,其核心特征是人民性。从发展史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信仰起步于五四时期,形成于延安时期,受挫于“文革”时期,发展于改革开放时期,丰富于新时代。
关海庭教授进一步设想了中国政治信仰体系构建的途径。他指出,完善政治信仰体系,在宏观上要推动基础理论的创新,在中观上要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微观上要建立政治信仰的引导机制;从政治文化、政治理论、政治民主、政治动员、政治组织五方面着手;同时要处理好政治信仰同党派、民族、信教群众的关系,政治信仰同发展经济的关系,政治信仰同正常物质享受的关系,集中统一领导同基层创新的关系。
关海庭教授报告结束后,与现场师生展开了互动和交流,耐心回答了相关问题,现场气氛热烈。
阅读次数: